酷书网
当前位置:酷书网 > 耽美小说 > 同治帝国之一朝奋起

作品相关 第一章 我是同治

序言

我现在写的这部书叫同治帝国,其实最开始起的名字叫同治中兴但有人起过了,所有自己也就勉为其难的起了同治帝国这样一个名字,同治皇帝在位时间很短,只有13年的时间而且大部分是在其生母西太后的监管下做人做事的,这一生他也没能如自己的意愿办成过什么事(自己选的皇后除外),他在位时期正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大规模侵略的预备和准备阶段,因此常有人说如果同治朝一朝奋起中国的历史走向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因此我写了这部小说,还众多愤青和民族主义倾向的人们一个美好的同治王朝,说实话,写这样一部小说难度很大,已经有许多非常杰出的同类作品问世,有尊重史实的,也有天马行空让读者大饱眼福的精彩作品。但是我写这部作品的风格还是走谨慎,并尊重史实的风格,尽量用那个时代的人所能接受的方法来改变那个大而不强的大清国,在书中我会引用一些其他作品所不会涉及到的史料,以及国外近期才公开的一些我们所不太熟知的一些清朝当时的对外政策和国内人民的心声。本作品可能刚开始写的不会像有些同类作品那样大张挞伐之兵,扬威异域,但只要您看进去自然会有妙处值得您欺待。希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本作品是本人的处女作,希望广大资深读者多多指正。

内容简介

清朝后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国力江河日下,西方列强在经过短暂的调整后,于1870年后又掀起了对大清帝国的瓜分狂潮,主人公韩希仁机缘巧合的于1862年附身到了年仅六岁的同治帝身上,他决心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来拯救苦难深重的祖国,他首先要解决的于两年后发生的《中俄堪西北条约》的签订,但距离这一事件的发生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而自己还是六岁幼童,且不可处理政务,并且离法定亲政年龄14岁还有8年,该怎样做才能避免1864的惨剧重演,自己该用何种手段才能驾驭身边的事故权臣与权利欲极强的生母西太后,以及大清周围虎视眈眈的欧洲列强呢?本书将为你揭晓晚清非常时期的同治皇帝的非常智慧。看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是怎样在一个英雄的带领下一朝奋起鼎定天下。

同治皇帝生平

姓名爱新觉罗•载淳

年号同治

庙号清穆宗

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在世1856-1875年

在位1862年-1875年

清穆宗同治(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满族,是爱新觉罗奕詝的唯一一个儿子。其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咸丰十年生于储秀宫。同治无后,慈禧即挑出咸丰之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帝,是为光绪。

1861年8月、清文宗病死,由顾命八大臣辅佐继位,年号祺祥。同年11月,慈裕太后、奕发动政变,改年号同治。六岁即位,两宫听政。

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年)清朝第十代皇帝。1862-1875年在位,年号同治。咸丰十一年七月清文宗驾崩,群臣忙着治理丧事,同时也为新登极的六岁皇帝操办政务,改元的年号为“祺祥”。遵照文宗遗命由八大臣辅政,两太后是不干予朝政的。慈禧太后发动了一场宫廷内部的夺权斗争“辛酉政变”。咸丰十一年九月肃顺等人扶文宗梓宫回京,两太后挟小皇帝另程返京。慈禧一行先抵率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八大臣拿获,以“图谋不轨”之罪,斩首的斩首,赐死的赐死,革职的革职,废除了“祺祥”年号,十月九日载淳即帝位,改元“同治”,寓两太后同时治理天下之意,两太后破祖制,实行垂帘听政,真正执掌国政的是慈禧。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亲政两年,终年十九岁,是清朝皇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葬于清东陵惠陵。

清文宗无子女,而后光绪、宣统二帝均无后代,数十年间宫中不闻儿啼,世名称为“宫荒”、“国统三绝”。讲求迷信的遗老遗少无不感叹大清气运将尽、天数兆定。

大事年表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出生。

咸丰十一年七月,清文宗去世,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依照文宗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九月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等被奕与慈禧夺权。

同治三年六月,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同治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捻军所杀。

同治六年十二月,东捻军被平定。

同治七年七月,西捻军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七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

同治十一年九月,册立皇后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

同治十二年正月,亲政,同年陕甘回乱及云南回乱大致平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清穆宗崩,享年十九岁。

后妃

一后四妃:

1)穆宗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户部尚书崇绮女.同治十一年九月,立为皇后.十三年十二月,穆宗崩,德宗即位,以两太后命,封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二月戊子,崩,梓宫暂安隆福寺.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因岁旱上言,请更定諡号,谓:「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太后以其言无据,斥为谬妄,夺官.五年三月,合葬惠陵,上諡.宣统加諡,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2)淑慎皇贵妃,富察氏.穆宗立后,同日封慧妃.进皇贵妃.德宗即位,以两太后命,封为敦宜皇贵妃.进敦宜荣庆皇贵妃.光绪三十年,薨.諡曰淑慎皇贵妃.

3)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女,孝哲毅皇后姑也.事穆宗,为珣嫔,进妃.光绪间,进贵妃.宣统皇帝尊为皇考珣皇贵妃.孝定景皇后崩未逾月,妃薨.諡曰庄和皇贵妃.

4)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事穆宗,自嫔进妃.光绪间,进贵妃.宣统间,累进尊封.

5)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事穆宗,自贵人进嫔.光绪间,进妃.宣统间,累进尊封.

死因之争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的登极大典,改号为同治,实际上是慈禧一人总揽大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统治。载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岁时举行了大婚典礼。两宫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帘归政了,但慈禧极不放心,还常常插手干预,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两年就死了。

对于清穆宗的死,尽管清代宫廷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国史旧闻》)濮兰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至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闻》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这些著述除了记载清穆宗的病情死因之外,还特意说明了清穆宗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这件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联系在一起。说明由于西太后专权,清穆宗忧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监视之下,仅有几个太监夜间常出没于宫禁森严的大内,至整夜不归,竟达次晨来不及召见军机大臣或醉语胡言的程度似难出现。

其实。清穆宗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清穆宗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中,清穆宗大婚。五天之后,两宫皇太后颁布懿旨,命钦天监于翌年正月择吉期,举行皇帝亲政大典。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两宫撤帘,清穆宗亲政。

清穆宗亲政的一年多中,他似乎只做了两件事,一是修园,一是冶游。修园,本出于孝心,想为两宫皇太后营建一方颐养天年的乐土,一方面安慰归政后落寞无依的可怜母亲,一方面稍稍转移母亲的恋权之心。冶游,则出于逆反之心。清穆宗对后妃本无所偏心,慈禧却延续选妃时的矛盾,固执地偏向位于第二的慧妃,几次三番、无端地讽劝皇帝广沛甘霖,“眷顾”慧妃,清穆宗索性发狠不召任何一位妃嫔侍寝,独宿乾清宫。然清穆宗毕竟年少、不耐寂寞,加之修园为贪官所骗,朝上亲王重臣哭谏,朝下两宫太后数落,他自卑到了极点、心烦到了极点,于是破罐破摔,听从佞臣宵小的教唆带引,微服冶游,放荡于琉璃厂、八大胡同、茶园酒肆、青楼妓院,狎邪淫乐……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清穆宗病了。前因国家百废待兴、财力有限,群臣激烈反对,修圆明园改为修三海(北海、中海、南海)。这一天,清穆宗亲行巡视三海工程还宫后,自觉不适,本以为劳累所致,稍息即愈,不料竟发起烧来,太医院用药无效,一连三日不退。第四日,清穆宗耳后颈项四肢出现了大批丘疹。侍候于旁的太医院首领庄守和、李德立惶惧战栗地在脉案中写下了沉重的两个字——“痘症”。

“痘症”便是天花,是清人畏之如虎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传播迅猛,危害极大,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办法,只能听天由命。染病之人畏寒高热,全身出痘,汇浓溃烂,绝大多数死于非命,只有极个别人靠自身抵抗力扛过去,落一身痘痕(俗称“麻子”)。为预防此病传播,清朝特别按“已出痘”、“未出痘”的标准划线,规定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朝觐的方式、地点和时间,并规定居京出痘者全家迁出郊外等。但防不胜防,仍有大量的人染此病丧生。清入关后第一个皇帝——清世祖即因患天花而亡,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脉案呈上,懿旨即传,命宫内外照旧例供奉痘神、张灯结彩、花衣悬红,民间百姓禁炒豆、禁当街泼水……同时,经过几天酝酿,两宫再次垂帘。

清穆宗悲凉失落至极——亲生母亲总以权力为重,并不顾自己的儿子患了要命的病症。尽管如此,清穆宗的病症却逐渐平稳见好。痘症最忌痘发不透,痘毒内陷,清穆宗则满头满身的痘都饱满成熟、出了脓头,这标志着痘症最险的关口已经闯过,如不出现大面积感染,就只等结痂痊愈了。然而不料,十一月十九日后清穆宗病情突然转危,“湿毒承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头顶、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六天后,腰部溃孔与臀部脓疮连到一起,溢出的脓每天多达一茶碗。十二月初五,清穆宗病故。

各种传闻立刻不胫而走,最多的是:清穆宗并非死于痘症,实是死于梅毒。《清朝野史大观》说,皇后阿鲁特氏端庄贞静,美而有德,清穆宗深爱之。但“格于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强其爱所不爱之妃”,清穆宗于家庭无乐趣,乃出而纵淫。因害怕臣工撞见,不敢至外城著名妓寮,专觅内城下等私娼取乐,久之毒发。传太医院看视,太医院不敢言,反请示慈禧是什么病。慈禧传旨说,恐怕是天花。于是太医院按天花治,无效,清穆宗躁怒,骂道:我没患天花,为何以天花治!太医院说,这是太后的命令。清穆宗“乃不言,恨恨而已”。死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洞见腰肾而死”。时太医院御医李德立的后人说,他家相传,清穆宗患的是梅毒,但慈禧太后只准按痘症治。其大曾祖李德立冒险向慈禧说,不能这样治,皇上的病不是痘症。慈禧大怒,将头上钿子掷下,大曾祖即摘帽磕头到地。另有一种说法,是说清穆宗病重时与其师傅李鸿藻及皇后阿鲁特氏相商,口授了立嗣及防范慈禧专权的遗诏,李鸿藻慑于慈禧之威,出卖了清穆宗,将遗诏笔录交给了慈禧,慈禧大怒,立碎之,掷于地,命尽断同治医药饮食,任何人不许入同治寝宫一步。不多时,同治死讯传于外。等等。

从留下的脉案和宫中应对天花的措施(如供痘疹娘娘等)看,清穆宗确实患了天花。而清穆宗微服冶游,也是不争的史实——醇亲王所掌神机营精确指明了皇上私出的时间地点,这就使其感染梅毒之说具有可能性。从清穆宗病势原已好转又转危殆以及临终前的病状看,最大的可能应该是痘症、梅毒两症并发所致。慈禧有无为了保皇家和自己的颜面,故意讳疾忌医,不惜牺牲儿子生命,或竟促其早赴黄泉呢?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证据。慈禧御前女官德龄认为,说清穆宗为慈禧所害,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慈禧深爱自己的儿子载淳,到了“崇拜”的地步。然德龄看到的是晚年的慈禧,又安知这不是伴随慈禧一生对唯一儿子的深深愧疚而产生的忏悔呢?

不管怎样,载淳只活了短短的十九岁。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

第一章我是同治

2009年5月的一天,韩希仁独自一人走在盛京市的公园里,年纪已经27岁的他是一名已毕业快两年的毕业生,由于学的是法学,因此直到现在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此时他正自顾自的叹息,像自己这样一个如此有才华的人怎么在当今的社会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呢?每次去找工作人家都问有工作经验吗?拜托,刚毕业的人哪会有工作经验呢!结果可想而知.

这一天他又跟往常一样来到附近的青年公园只不过这一次是晚上十点来的,这个时间四下无人显得有些冷清,不过这冷清的环境倒是与其同样冷清的心境匹配得很,四下无人更让人心情郁闷至极点.不过,此时有一丝微弱的亮光从前面的假山处散发出来,他仗着胆子走过去,发现前方光晕越来越清晰,暗自思忖在白天怎么没有注意到这个假山有亮光呢,随之他加快了脚步,终于走到了那亮光的尽头,尽头处是一个漆满黑漆的木门,而且门上还有门环,他使劲推开了木门,向里面一步步走进去,没走几步就被牛头和马面抓住了,他俩看着这个愣头青似的小子大声喝问:"你是何人,怎敢擅闯地府,活人是不可以来此地的."不过此时的韩希仁认为这是两个穿着道具衣服的工作人员在寻他开心,自己已然如此了决不能再被人吓住,他正了正衣领,你们有毛病吧,这么晚了还不睡觉,专门出来吓唬我,小爷我是电大毕业的不怕你们这一套(电大即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本少爷每天都得看恐怖片和尸体图片才能入眠,你们这点小伎俩还吓不倒我,牛头马面看着这个毫无惧色的年轻人倒是很敬佩他,普通人看见他们俩早已魂飞九天了,而此人却异常镇定,无形中让牛头马面对其产生了一丝好感。

你快离开,今天就当你走错了门,下不为例。

不,我就要向里走看看你们还能玩什么新花样。

也不管牛头马面径自朝里走,牛头想阻拦,但被马面挡住,马面对牛头说:"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随他去吧!

两人相视一笑,无奈的跟在他身后,不多时,韩希仁来到一张桌子前,见一个身穿古代官服的人正怒视他,你是什么人竟敢擅闯地府禁地,黑白无常将他拖了下去,油煎,是!两个无常过来就把希仁往油锅里拖,这时希仁有些相信这是地府了,高呼救命,牛头马面这时才向阎王禀报,此子乃误闯地府,还望阎王大人开恩,阎王叫把韩希仁拖回来,此时,韩希仁已吓得魂不附体,阎王看了看他,说,你虽然未死但你自迈进鬼门关始,你在人间就已不存在了,而你又不是以鬼魂身份进入鬼门关,因此你不能投胎到现世,但你阳寿未尽,你还有60年的阳寿,好难办呢!

韩看着态度转变的阎王心中升起一丝希望,阎王沉思许久开了口,虽然现世不可以投胎,但以前的时空你可选一个,韩心里高兴,自己看了那么多穿越的小说,现在终于轮到自己。

他兴奋的说:"我要回乾隆朝。

阎王说,好,牛头送他回到乾隆朝太监小德子身上。

等等,等等,不是把我附在乾隆身上吗?韩生气的质问!

你脑子进水了,看小说看多了吧,附到乾隆身上得排队,现在都排到3000年以后了,况且你不是鬼魂,也没有资格排队,能让你投胎就是天大的恩典了,你还得寸进尺了,阎王不屑的回敬着.

韩想了想问,那有没有能附到皇帝身上的名额呀,阎王爱搭不理的向书吏使了个眼色,书吏马上心领神会去卷宗里翻看,愁眉苦脸的回来报告,现在只有四个没人排队,接着就念出了名字,石虎,耶律延禧,同治,最后是溥仪.韩一听心都凉了,一个是清朝废帝,一个是辽国亡国之君,还有一个是变态杀人魔,最惨的一个是只活了19岁就得了花柳非正常死亡的同治帝,阎王急促地问:"快选吧,时间不多,过这村就没这店了,韩仗着胆子问:"如果我附到同治帝身上,我有多少阳寿,阎王说,你现世还有60年阳寿加到同治身上也就是你一共能活79岁,明白吗?韩听到后紧张的心才略微放松了点,但还是不太高兴,阎王恼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有一个叫方怀的被我传送到了光绪身上,他比你还惨,他更惨,你好歹有40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已经不错了,韩沉呤片刻,一想,我虽是学法学的但自己造诣最深的还是历史,尤其是清史,如能回去也算不白活一世,再说自己也是满族人,回到清朝也算是名正言顺的继承大统,想到这里他不再犹豫了,同意的点了下头,阎王对牛头说,时间1862年地点北京紫禁城,附身人六岁的同治皇帝,送他上路吧!一道红光闪过,韩希仁的魂魄从2009年穿越时空来到了1862同治帝的身上,同治皇帝打了一个冷颤,小眼睛闪出了与平时不一样的狡猾的眼神,也许从这一刻开始清朝是幸运的,但曾欺凌过中国人的国家的恶梦才刚刚开始.

1862年的北京城在被英法联军“礼遇”后已残破不堪,已全无往日老大帝国的辉煌。此时的同治(即韩希仁)正在听两宫皇太后讲述咸丰帝病逝于热河行宫后的惊险故事,由于平日咸丰帝素知懿贵妃野心勃勃,城府甚深,而皇后无子,她生的儿子自然就是名正言顺的储君。正当咸丰帝病危之时,懿贵妃四处活动,拉拢朝臣,想在宫中夺权。咸丰帝见她如此嚣张,不择手段,要把她赐死,得皇后求情乃罢。咸丰不得已,在病榻写下遗诏与皇后,说明懿贵妃其人阴险,绝不可以信任,他日若她母凭子贵为太后时,能规规矩矩便罢,若有失检行为,可召集廷臣,宣读此诏,把她诛死,以杜后患。一面亲论理各亲王载垣、端华与肃顺等为监国摄政王。

英法联军退出了北京城,咸丰帝来不及回京便在热河行宫死了。肃顺想假传遗旨,拥载垣为嗣皇帝,入宫去向孝贞皇后索取国玺。皇后见肃顺来势汹汹,不肯交出,推说此国玺当日由先帝六王带回北京了。肃顺打算奉梓宫先回京,皇后又不许,说要和懿贵妃一块儿去,肃顺无可奈何只得遵命。

肃顺和端华等退而求其次,增派侍卫兵,扬言保护后妃,实想是在半路上干掉懿贵妃母子,奉皇后一人进京。懿贵妃早已料到这一着,先派人回京论理调荣禄带亲兵来接应,到梓宫出城之日,荣禄的人马也到了。肃顺见禁兵到来保护,无从下手。再求其次,想自己先一日回京先行布置,废除懿贵名号,不让其母子入京城便故意把行程拉慢。走了几天,快到北京了,懿贵妃料定了肃顺的缓进企图,趁休息的时候,和皇后商量停当,叫两个宫女打扮成后妃模样,坐在后妃车子里,自己却和皇后、儿子载淳都化装为平民,雇了几辆轻便快车,带几名干练随员,从小路飞也似地暗进京城,真是人不知鬼不觉。后妃入宫时,肃顺等还在路上,懿妃即召集在京的文武大臣入宫,传示国玺,立儿子载淳为皇帝,改年号为同治元年,再布置兵马于城门,迎接梓宫。至第三天,载垣和端华先到,迎进城内,即被扣捕。懿妃又派人奉旨于路上把肃顺也扣押回京,控以叛国谋反之罪,押赴刑场斩首。

听完了两宫的讲述,自己额头上便见了汗,以前在书上看到这段时并没有太多感触,但现在自己就是当事人之一,感触与彼时便大相径庭了,由于自己是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其时,还有一个弟弟,不过三岁时就没了),因此自己是大清帝国毫无争议的唯一继承人,不过,这并不表示自己可以顺利的得到皇帝的实权,咸丰只能给我一个皇帝的名号,但皇帝的实权就得依靠自己去争取,慈安皇后自不必说,她是一个慈祥仁善的长者,而且没有权力欲望,不会对自己的掌权之路构成威胁,另一个要面对的就是慈禧,虽说自己能登上皇位全靠了这位生母,但她在历史上已被固定了模式,是一个权利欲极强,且无治国良策,又制约中国发展的短见的妇人。第三方就是朝臣的势力,这些老油条有的是三朝元老,别的本事没有,拍马屁揣摸上意的本事算是练到家了,要想从他们中找到几个有用的大臣便难了,由于现在是1862年,太平军还没有彻底剿灭,曾国藩手下的湘军正在穷追猛打,但是他们谁都想不到两年后当湘军大幅裁撤时,回部发生了叛乱,俄国人趁机占领大清的西北疆土,而这时国内可成建制征发的士卒几乎没有,最后还是左宗堂联络自己的旧部又召集淮湘子弟10万人赴亲疆与俄国人作战,期间因军费不足,又向洋人借了几百万两的外债;利率高达1分2厘(一般利率是3厘),自己抬着棺材才打赢了,但最后还是割了地,究其原因就是国力贫弱,好在1862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始了,不过洋务运动越往后就越演变成朝臣为党争而争夺的筹码了,所以我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现在自己才六岁,自己说的话谁会听呀,而且现在这帮大臣还想的都是如何丰满自己的羽翼,而从未把国家的强盛作为自己的己任,所以要想改变国运的走势就只有依靠一个人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