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书网
当前位置:酷书网 > 耽美小说 > 同治帝国之一朝奋起

作品相关 第四十八章不平等条约

菲特烈被李海说动后立刻来到了德皇的寝宫外面,要求觐见德皇,此时虽然天色尚早,但德皇已有些困意,但是见菲特烈风尘朴朴的来了,便强打精神在卧室的床上与菲特烈见了面。

“父皇,儿臣仔细想了一下觉得我们不见得要在中国取得与其它列强相同的利益”

“菲特烈你还太年轻了,到了嘴里的肉难道还要吐出来吗?再说这件事情是由宰相俾斯麦负责的,我也不好干预他,所以你也不要插手了”

“父皇,难道我们在远东在中国的驻兵权及内河航运和领事裁判权比能让我们的工厂开足马力忙活三十年还重要吗”

“什么事情能让我国的工厂忙活三十年呀,菲特烈你把话说清楚”本有倦意的德皇听了菲特烈的话登时坐了起来,困意全无了。

“清国副使向我透露如果免去对中国的不利条款,清国将许我们三十年的大利,父皇设想一下,中国辽阔的国土会带给我们多大机会”

“看来你已经被清国的那位副使说服了,现在替他来游说我了”

“父皇,我是被事实说动了,如果我们应允他们的要求,我们未来三十年就有了保障了,我想父皇也不想把这么大的买卖拱手送给他人吧。”

德皇威廉会意的笑了。

李鸿章原以为签订中德新约还要再拖一阵子,打打嘴仗,没想到只两天后就收到了德国政府的回复,

接见中国一行人的仍是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依旧是一副冷峻的表情,李鸿章为了不失体面也表现的不卑不亢,俾斯麦拿出了德方草拟的条款,李鸿章虽然有准备但还是动了怒,旁边的李海看到此处也是一愣:莫非自己对皇储的话没有起到作用,还是压根就没传到德皇耳里。其时,话已传到了德皇耳里,并且德皇也把李海的意思告诉了俾斯麦,俾斯麦听后霍然站起,“陛下,我们现在已然战胜了法国,法国在清国的权益我们当然也要有,难道我国还比不上法国吗?如果我国退缩的话,会让其它的列强耻笑我们的无能,瑞典挪威尚且有一席之地,我们难道还不如他们吗,”德皇闻后默不作声,“清国特使此次前来既然找到我国就说明其属意我国,料想不会求助他国,不然其去英美不是一样可以吗,我们如果退让不仅使清廷小视也显得不及英法等国,陛下,我们可以帮助清国但是不能因此降低我们德意志的荣耀,”听了俾斯麦说了这些,德皇也就不再坚持什么了,此事让俾斯麦权宜处理,德皇表示不再出面干涉了,虽然德皇心里并不是很喜欢俾斯麦这个人。小理李海对于俾斯麦的强硬显得准备不足,一时间坐在旁边无语,李鸿章这时接过话头,“宰相大人,贵国的诚意仅只于此吗,我们千里迢迢来到贵邦,是希望贵国可以帮助我们,而不是让你们成为我大清国压倒骆驼的那一根稻草,如果我们签了这个条约,治下的仕人百姓会如何看待我们,大清国现在的变法启不成了笑柄,”李海听到这里突然微微一笑对李鸿章说道:“既如此,那我们可以承认普鲁士和德意志是同一个国家,普鲁士就是德意志,德意志就是普鲁士,宰相大人以为如何,”俾斯麦愣了一下既而大笑几声,对李鸿章问道:“副使所说的可以作数吗,”李鸿章则显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忙对俾斯麦说道;“这个,可否给老夫一些时间容我们思虑思虑,”俾斯麦见清方两人的意见不一致,便答允:“既然如此,李大人今天就先到这里,等您思虑清楚再谈”

回到房间李鸿章对李海说道:“你一个副使怎能如此作主,况且签订如此条约你我回去如何向朝廷交待。”

李海苦笑了一下:“李大人,与普鲁士的条约可是你我所签。”

李鸿章答道:“与普鲁士之约乃先前所签自然与我等无干系”

“可是皇上继位后所签呢?”

“也不是”

“既然如此你我又需向朝廷交待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和德国签订了一份生意上的合同,朝廷上下又怎会难为大人,只要德国人和我朝签了此约,皇上得到德国的援助,德国得到了他要的列强在华权益的名份,我们也能完成差事一举三得,大人又有什么抱怨的呢,我们也只不过是在1847年签订条约的基础上续了一个期限增添点条款而已,看起来好像德国占了便宜,可是他的主要目标并不在远东,那些条约上的东西他要来了只是用来找点面子的,今德意志一统,英法俄等国必然对其大加提防,我们这时对其示好有如雪中送碳一般,虽然我朝积弱但今圣上奋发图强正是一展雄图之良机,彼国地处欧洲,并不与我接壤,又无属地与我相近,德国能击败法兰西足可见其实力之强悍,范睢曾说过:远交近攻,若德国如真能与我助我,则在列强中不缔有一强援,何乐而不为,”

李鸿章听后对李海说:“那圣上那边该如何奏对呢,”

“李大人临行前圣上可有吩咐李大人全权处置吗,”

“圣上倒是吩咐了由我全权处理,但如此大事也不奏请皇上吗”

“李大人难道不知道皇上的心思吗,皇上既然让李大人全权处置此事就是已经知晓了德国的底线,况且大人所做并没有损害国体,大人就放心的签吧。”

李鸿章无力的坐在了床上,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既如此与德国的条约上需你我同时署名才行,”

李鸿章心中暗道:如果一旦皇上追究起来,也好有个人与自己一起承担。

李海笑笑说:“这个自然”其时李海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即便自己签了名字,主要责任还是李鸿章的,自己也只不过是联个名而已。

隔了三天才有人通报李鸿章一行人去签约,料想德方也是有意晾晾清方代表,约顺利签完了,清方承认中普条约继续有效,有效期延至1885年,而德方也答应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军校每年至少派出30人为清国任教培养军事人才,而且在此基础上还签订了一个中德秘约,时效为10年,规定:如中国被第三国攻击,如德方便予以援助,如不能予以援助,至少要保持善意的中立,这个条约主要是中方向德方的请求,德方并未对此有任何疑异,因为德国眼下在远东并无任何利益,因此对这一条自然乐于接受。

李鸿章一行人可以说此次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不过此行的另一项重要任务还没完成,这就是采购军火,l811年,弗雷德里希克虏伯(178718创办克虏伯铸钢厂,开启了克虏伯家族企业兴起的大幕。经过几十年发展,经营范围扩大到采矿、铸钢、军火生产等领域,其制造的铸钢火炮性能精良,在普法战争中“锋锐莫当”,行销40多个国家,为公司赢得了“帝国兵工厂”的美誉。德**火输入中国始于19世纪60年代,最早的途径是德商私运。所以李鸿章对德国的军火是情有独衷的,此次前来克虏伯厂也是受到了良好的接待,克虏伯当时虽然小有名气但远没有后来那么大,但是经过色当一战几乎全世界的国家都知道了他,早在1866年克虏伯公司就曾派遣瑞乃尔来华推销克虏伯大炮,不过那时清朝忙于内战无力大量购买,而今时不同往日,已经平息了内乱的清朝很明确就是要购买克虏伯大炮,李海也极力游说李鸿章购买克虏伯大炮,其时李鸿章早有购买之意,李鸿章本人对铁甲巨舰大口径火炮是很着迷的,而克虏伯工厂的老板也极其尊重清朝的官员,他不像别的国家的人那样对清朝官员的着装说三道四,也没有取笑清朝人的辫子,这一点也很令李鸿章满意,李鸿章很快便与克虏伯公司谈好了一笔320门火炮的生意,如质量优良则继续采购,另外,随着中国留学生的大量涌入,李鸿章希望在德的留学生可以在德国克虏伯工厂长时间的实习和学习,虽然克虏伯公司不是很情愿中国人学走他们的技术,不过核心技术他们是不会教的,而且他也不相信中国人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会他们的技术,所以克虏伯公司爽快的答应了中方的请求,此后的事情都很顺利,除了让中国人在这里实习,还派了一些工厂的技术人员随同李鸿章一行人来华教授克虏伯炮的使用技巧。

....

更新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