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书网
当前位置:酷书网 > 耽美小说 > 同治帝国之一朝奋起

作品相关 第五十五章京哈线开通

东方耀阳在同治到李府的第三天后就展开了研究工作,随着东方耀阳手头工作的展开,他渐渐明了了自己工作的目的——制造毒品。

同治皇帝似乎对其做成的麻醉剂并不怎么关注,即使他能为朝廷带来一笔可观的效益,同治的心思似首都关注到了可卡因毒品上,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来派人来问一下,研制的进度,随着手头古柯叶子的大量消耗,不得不再次催人去美洲采办原料,东方耀阳感觉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便向同治建议朝廷出钱从美洲购回古柯树种在本国种植,这样就可以有取之不尽的原料了,还有就是如何培植这些珍贵的古柯树,经过东方耀阳的考察全国也只有云南贵州比较适宜种植这些古柯树,他制订了比较详尽的栽植计划,自然这些都得到了同治的首肯和李海的大力支持。同治还特意让李海的军统全权负责此计划的保密工作。

1872年的6月,京哈铁路提前完工,北洋大臣李鸿章、李海出席了竣工典礼,两人来到了站台上坐上火车开始了此条铁路的首次全程通车体验,李海记得在一些英国民间传说中,乔治斯蒂芬森是火车机车的发明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康活尔郡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第一个使用高压蒸汽,而不是像瓦特那样用低压蒸汽来运转固定的机器。但是,由于条件不成熟,特里维西克没能成功地发明铁路,但是斯蒂芬森做到了。他为大联盟建造了第一条铁路,用的是带有凸齿的轮子和铁制的轨道,这些装备在如今的铁路上仍然被使用着。煤在运输方面的困难,曾经是它作为烯料的一大缺陷,但是现在,通过火车机车,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同样,通过蒸汽机,煤也可以为出产它的煤矿抽水。从中可以总结出这样一种模式:煤制造了一些难题,然后又推动了解决办法的产生,而由此带来的革命性的结果则远远超出了煤炭工业的范围。

1825年,斯蒂芬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开通了从煤产地达灵顿到河岸城镇斯托克顿长达42公里的铁路。铁路开通那天,数千人前来观看,只见34辆四轮马车浩浩荡荡地排列着,上面不仅装着煤,还载有600位乘客。火车机车放在轨道上平坦的地方。车队开始移动了,但速度很慢,以至于它一直跟在一个骑马慢走的引导者后面。在轨道修得比较陡峭的地方,那些车厢不得不借助绳子和固定的蒸汽机的力量向上爬行。

然而1830年,铁路又一次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因为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开通了,这是第一条完全由火车机车带动的公共铁路,也宣告了铁路被广泛应用时代的到来。小0岁的斯蒂芬森为这条铁路设计了轨道,并且说服铁路的股东们使用火车机车,而不用马或者固定的蒸汽机,从而使他设计的火车机车赢得了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国家论争中的胜利。在这条铁路正式开通之前,斯蒂芬森挑选了几个幸运的人乘坐这趟列车,其中包括著名的年轻女演员范妮肯布尔,她因当时刚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出色表演而名噪一时。

但是在中国,许多与李海同时代的人都认为火车机车非常恐怖,在清朝老百姓眼里的火车的阴森形象是极其的一致,“像痛苦不堪、五内俱焚的怪物”。也许现在的我们很难想像,当时这些发动机在速度和驱动力方面表现了了何等的进步,又引起了人们何等的敬畏,甚至恐惧。许多年后,一位农民讲起了他带着他的孩子去观看火车的情景,那是他们第一次看到火车从身边隆隆驶过,机车先是咆哮,而后喷涌出“浓重的含有硫磺的烟柱”,那位农民一下子“跌倒在路边,就像被霹坜击中了一样!当他重新站起来之后,他的脑子里仍然一片混沌,舌头也不听使唤,他就那么骇然地站着,脸上显现了无比的惊愕”。5分钟之后,当这位农民可以说话的时候,他问:“这难道是神仙的力量吗?”

而对于李海来说,远离现代文明太久的他,乘火车只是一次兴奋的经历,当斯蒂芬森把机车的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时56公里时,经过40年的发展,在1872年火车的时速已达到第小时80公里以上,用李鸿章的话说,“比鸟儿飞得还快”(因为鸟儿要躲避来自暗处的袭击)。坐在车上的其它想长见识的富商也是能够率先感受人类从未有过的速度的幸运儿之一,并且他们很难得地记下了当时的感觉:“我站起来时,帽子飞了出去,而且发辫也飘了起来,以至于我不得不把他缠在头上,风是如此强劲,也许是因为我们在逆风飞驶吧,我完全睁不开眼睛……我闭上眼睛,心中充满了喜悦,以及无以言表的奇妙的感觉。在这种奇妙感之中,我有一种非常安全的感觉,并没有一丝恐惧。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的正式开通仪式,原本是想办得生动一些、令人难忘一些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当时的场面还是超出了组织者的设想。1872年6月的那个雨天,10多万人守候在铁路旁边,当时的倭仁也就是同治的老师,也是那天的贵宾。尽管他视其为奇技淫巧滑而不实的东西,而且他并不喜欢铁路这个概念,并且认为在这上面搞不出什么名堂,但他还是出席了这次庆祝活动。

在与李海和李鸿章同行的人当中大部分是留学归来的留学生,因为毕竟这种新生事物国人一时接受起来还有些困难,途中,火车因为需要补水而中途停下来,同时,李海和李鸿章及其他一些旅客也走出火车来散步。补过水后火车继续行驶,这些首次乘车的旅客们到达了终点站哈尔滨,只是比原计划晚了几个小时。在那里等着迎接他们的人群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人群中有许多是修筑此条线路的工人,他们挥舞着自己手中的帽子向下车的旅客们致敬。

从北京到哈尔滨铁路的开通,不仅是铁路时代的一个吉祥的开端,而且还生动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在中国之初的冲天气势、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危险,以及在社会上引起的骚乱。它标志着工业化进程开始在神州大地加速的那一刻已经到来,也书写了技术进步完全无法阻挡的神话。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数十万乘客亲自乘坐了从北京到哈尔滨的火车,这为铁路交通的未来确立了牢固的基础,(当然这里面大部分是移民和商人)并且激发了人们对其巨额的投资,将整个国家乃至世界都用铁路连接起来。

由于朝廷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日渐恢复,国库也比以前要充盈许多,鉴于此同治命户部以及内务府拔款提前清偿了先期发行的铁路公债,当然满朝的官员和李海及有远见的商人们都获利颇丰,由于有了京哈铁路这个生蛋的母鸡,以后但凡有资金周转不灵便的地方就可以铁路收益来填补赤字,不守李海也提醒同治此条线路耗费巨大,除了设备等款项的花销,甚至枕木等都得从美国进口,长此以往国库必不堪重负,眼下,京广一线已勘测完毕,相应的原料及设备也已由美国运到,动工在际,李海希望美国方面可以援建一些钢铁厂和煤矿厂,当然这些方面中方会给以酬谢,美方也深感如此远距离的运送原料费时费力,而且美方从中确实也赚不到什么钱,权衡再三答应了中方的请求,但希望中方先付一半的工程款式,同治听到消息马上让李海发行第二套公债,这次被有余款的商人们哄抢一空,因为有了上一次获利的经验,这次不论是官员还是商人都在抢购,因为这是一个保赚不赔的买卖,中方募得了资金付了美方一半的援建款项,美方立即派人随此次首次开通的京哈铁路中方人员一起同来,这也是同治命李海同来的最大用意,火车行至今抚顺市、阜新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黑龙江省鹤岗市、辽宁省开原市、美方人员和中方技术人员相继下车,寻找煤矿和铁矿,李海上辈子也做过煤炭和钢铁的生意,也知道个大概,但是具体位置他就不是很清楚了,所以找到这些矿藏的具体位置就是技术人员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