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书网
当前位置:酷书网 > 玄幻魔法 > 凰涅天下(GL)

第450章 稷下论学(十)

二程的洛学想将人人都养成圣人,从道德教化来讲,这个目标定得没错。***

但是,没有考虑到人性。

名可秀认为,必须将人性与天性分开,人性是人性,天性是天性。

《中庸》的第一句话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性的来源,自然的禀赋,这个就是性。

这个性就是天性。

人的天性是纯净的,就如一张白纸,可以说是至真,因为没有虚假;可以说是至善,因为没有邪恶;可以说是至美,因为没有不美。

所以,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干净的。

名可秀认同孔子的看法。

那么人性呢?

孔子之后的儒家在人性上分为两派,一派是孟子派,认为:人性本来是至善的,不坏的;坏是后天搞坏的。另一派则是荀子派,认为人性是恶的。

二程是性善派,从性善派的这个思想来看《中庸》: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本来干净的、纯洁的、善良的、无私的,总而之,至真、至善、至美。这种解释不算错,但是,错在将这个天性等同于人性。

于是,孟子等儒家讲天人合一,其中之一就是将天性和人性等同,认为:人性后来出现恶,就是脱离了天性,所以要修道德,就是要回归天性,故谓天人合一。

在这一点上,名可秀可以说与孟子性善派的儒家——包括二程在内——就有了分歧。

她论讲时道:人的天性是干净的,因为干净,所以婴儿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可以是纯真的善良,也可以是纯真的残忍。就如天道,视万物都如刍狗:可以说它是至仁——对万物一视同仁;也可以说它是至不仁——视人如刍狗。

所以,人的自然禀性如天道,故曰天性。

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必要具有人性。

而人性,天然的带了自私的一面。因为是人性,对草木动物就不可能如人一样。比如为了保护树木的生命,而不允许穷苦百姓伐木为薪,这可以叫作有天性,但是不讲人性了。

儒家如果不承认人性的私,硬要将人性还原成天性,那么天性之下,万物皆同,人类你不能去杀猛兽啊,那与天性相悖啊,恐怕人类没法生存了。人人都飞升成为天道吗?或者大家都成为割肉饲鹰的佛祖?

学子们都笑起来。

让人们都回到这样的天性,可能吗?名可秀问。

学子们纷纷摇头。

况且,天性也不是那么好的——名可秀举例道:婴儿饿了张嘴就要吃,它不会克制,也不会体恤母亲有没有奶,因为这是出自身体本能的自然禀性,这是天性。只有后天教以人性,它才会成为他,知道什么是体恤,什么是孝道,也才成为了人。

因此,如果在人性和天性上立论不正确,将人性等同于天性,也就是说世界观已经错了,后面阐出的方法论也只会把人引向谬路——一条不可能达到终点的谬途。

那么,什么是率性之谓道呢?

名可秀继续往下讲。

率读索音,古字义是直。率性就是直道而行,不歪曲。直,也是直心。什么是直心?就是没有加坏的观念污染的,是纯洁的、天然的,这个就是道。依从人性中的至善之心而行,这就是道。

《三字经》中句讲: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是指人性,不是指天性。

我们讲性无善恶论,是指天性。天性是自然禀性,干净的。可以说天性是至善的,因为没有恶;也可以说天性是无善的,因为没有善的概念。

但是身为人,人性之初是至善的。因为这是人类最初的美好,也是人性能够构建的基石。所以,人之初,必须善——这是人性的要求。

故,《中庸》说率性之谓道,意思就是:不加上后天的心思,不加上后天的染污,直道而行,这就合于道了。也就是合于人性之初的至善了。

但是,人往往不可能做到。

人生下来,有后天家庭的教育影响,有亲戚朋友的影响,有身边环境的不良影响,有社会风气的影响,等等,心思龌龊了、脏了,或者歪了。这就必须把它纠正过来,故要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把它改过来,所以《中庸》说修道之谓教。

这个教是教育的教。教者,古字义是效法的效。效也是学的意思,学习的学,跟着来学,谓之教化。所以修道就是教育的目的。之所以人同一切众生、一切禽兽、一切生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思想、有教育、有文化,可以把坏的一面修正、改过来。

这就是《中庸》开篇三句话的大义。

知道了天性之后,我们知道什么是人性。知道了人性之后,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道——以人为中心、人道为中心。知道了什么是道后,我们知道了怎么去修道——如何去明道而起行的道,就是修道之谓教。

名可秀可以说将天性和人性阐述得很明白了。世界观也就很清晰了。大家修道德,不是要回归到婴儿般干净的天性状态——这样的状态是视万物同仁的圣者才能做到,普通人要修的是人道,就是要洗涤后天沾染上的人性中的污秽,尽量回归到人性之初的本善。

简单的一句话讲,就是:少些私欲恶念,多些与人为善。

这对普通人来说,都是可以做到的。不是要你做圣人,但是要做一个善人。

这有多难呢?

与父母善,然后与兄弟姊妹善,然后与亲戚善,与朋友善,与他人善,与国善。如果人人都可以做到为善,那么道德社会就可以建成了。

所以,名可秀不讲至善无私,她讲的是去恶念,与人为善。能做到前者的是圣人,是德行高洁的贤者,是真正不慕私利的高尚君子——一个国家不能缺少这样的道德模范。但是,不可能人人做到。而去恶念,与人为善,就是普通人也是可以通过修养道德做到的——并不是要你无私。

要求人们没有一点私心是不可能的,因为不符合人性——人性之初是至善,但不是无私无欲,就比如婴儿饿了要吃,这就是私,是欲,人性之初就带着。最重要的是,人性是人的性,不是草木动物的性,人性这两个字本身就带了私。

但是,要求人们做到不以己私害他人之私,却是可以确立的道德目标。就好比人会保命,但大多数普通人不会为了自己保命而去害他人的命——除非对方危及到自己的生命。这就要求人们能够克制私欲的泛滥,故称之修身养性。

名可秀用《中庸》的开篇三句话,确立了儒家修道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观非常重要:

因为承认了人性的私,有私就必然有恶。有恶,就必然要有止恶的手段。这种手段,不可能是仅仅是仁。于是,国家的王道和霸道就同时产生了。治国平天下,要用王道,也要用霸道,这就顺理成章了。治国既要形而上为道修人心道德,也要形而下为器修器利国用,富足百姓生活——因为人有享受的私欲——也就顺理成章了。

你不能要求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因为这不合人性。你也不能要求人人都过着穿麻布喝稀粥的俭朴生活啊,因为这不合人性。名可秀道,俭以养德,是以俭来养德,俭是修养道德的一种途径,但不能将俭作为人们生活的目的——这就违背人性了。司马光的错误就在于此——要求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都要节俭,以俭用来减少利益的冲突,以俭用来减少国家对财富的需求,这怎么可能呢?

名可秀确立的这个世界观,就包括了进取的意义。因为人性有私,有**,为了满足**,就必须进步——国家必须越来越富强,百姓必须越来越富足。固步自封怎么能够呢?思想封闭怎么能够呢?必须更高、更强,所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满殿响起热烈的掌声。

学子们手掌都拍痛了,却觉得还无法抒心中的激动。

他们以前觉得疑惑的道理,觉得矛盾的道理,觉得无法判断正确取舍的道理,在名可秀解读的《中庸》面前,在名可秀确立的世界观面前,都有了清晰的答案。

许多学子都激动地笑起来。

原来这就是人性!

原来这就是率性而行,谓之道!

名可秀给他们确立了一句话:有私心不可耻,因为这是人性;但不能克制私心而害他人,这就可耻了,因为失去了人之初,失去了人性中最重要的——至善。

所以,不是存天理,去人欲,而是存人性,克私欲。

谯定一连敲了两次铜钟,才将殿内热烈的掌声平息下来。

名可秀接着讲下去。

确立了世界观,接下来就是方法论了。

那么,如何做到中庸呢?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上面那一章:

1、关于洗脸:

二程说不易是庸,也就是说不变是用。

名可秀按照这个逻辑,就打比方说:如果人们不用脸,那一万年不洗都没问题。如果人们要用脸呢?那是不是今天洗了,明天就不要洗了,以后都不要洗了?——因为不变为用嘛。

2、关于程朱和名可秀的世界观

在世界观上,程朱理学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从太极中来的。那么如何认知这个太极呢?——‘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当你一旦通理,便明白了太极,自然尽知天下万物万事。

那么这个‘理’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程朱说,直接告诉你印象不深,用处不大。需要你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想……

那如何去认识这个理?——程朱说,要‘格物穷理’。

那么如何穷理?——程朱说,多读儒家经典。

咳,后面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名可秀批的就是二程没有实践论。

名可秀的主张简单地讲,就是: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运用理性思维,从现象中升华出理论,以实践检验理论。——也就是说:抽象思维是必须的,但是理性思维也必须有。

二程或者说大部分儒学家都很重视抽象思维(哲学嘛,必须抽象的),而忽视理性思维——但是科学技术没有理性思维是木有办法的!

二程以太极这么个玄妙的东西给人们立下世界观,格来格去格不明白呀,于是思想玄乎了,穷钻经书了。所以卫希颜打比方说这个世界观太过高端大气上档次了,不适合封建社会的人们(社会主义也是不适合的,笑),必须是观想派高人呀(笑),普通读书人用不了这么上档次的~~

所以名可秀要将宇宙观和世界观分开。中国古代思想家们那抽象思维的高大上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宇宙观用于哲学思想那是必须的,但是对治国的思想来讲,就太高端大气了(太高端的结果就会成为空想主义),所以必须要降一降,现实一点,这就是世界观了,再加上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大家常说的三观了。——名氏儒学要做的,简单讲,就是树立华夏南北读书人乃至天下人的三观。

为什么说程朱这种学说会展到禁锢人的思想呢?

因为属于读书观想派,观想去悟道学,于是国家出现问题了,大家不去从实际中想办法,去从经书里研究——因为程子朱子说了,经书中有万事万物的道理嘛。但是这高端的道理大家理解不了呀,于是后来展到八股文,规定一个条条股股,好了,大家照着这样格经书吧。

程朱说不易为庸,说不变是道理,这就是很大的问题了。——二程说的不变,是指最大的原则、道理不变,但读书人一代代传下去不会理解呀,很容易就理解成固守成规了,于是思想不能进步,科技不能展。(名可秀是理解程学这个‘不易’的精神的,但是,儒学是要用来治国的,治国思想最忌讳的就是玄奥,一旦学问出现断层了怎么办?所以,你这个世界观要指导人们生活的,不能太玄呀,老程)

其三,儒学是分派别的,尤其宋代儒学,是儒学最兴盛时期,派系最多,而二程以及后面的朱熹立下的程朱理学派,是宋儒派系中最排外的一个,也就是除我之外非儒,其他的都不是儒学。这种思想加上佛道二教的一些思想融入了他们的儒学中,就将儒学整成程朱儒教了——宗教能允许你信别教吗?所以邵雍在世时就曾调侃二程,说:给别人留些余地。就是指二程兄弟在治学上的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