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书网
当前位置:酷书网 > 耽美小说 > 同治帝国之一朝奋起

作品相关 第二十八章 十年谋划

李鸿章陪同着美方人员一行从大沽下船后便被妥善的保护起来,经天津官署安排护送其前往北京,一路上倒也无事,只不过安东尼感觉少了与中国平民的接触,少了一些了解中国人的第一手材料,李鸿章路上几乎不着一言,安东尼只好与同来的美方人员聊天度日,同治收到李鸿章一行返京的消息后,于其抵京当日立即召见了李鸿章,李鸿章进得殿内撩衣跪倒。

同治示意其起来,“李爱卿此次出洋,对美国的现状有何评说”

“臣此次访美带给臣的意外颇多”

“李爱卿可以说的详细点吗”

“未去之前臣以为我大清只是在火器方面不如洋人,而臣去过之后才发瑞,我大清已在各个方面与其拉开了差距”

李鸿章说过此话后也很是惆怅,同治此时终于达到了让李鸿章出访的目的,由于自己所做的朝中大员多半不理解,而借李鸿章出洋之机,同治已把其彻底拉到了自己的阵营中,在与朝中大员博奕的棋盘上落下了一枚重要的棋子。

同治此时期许的对李鸿章道:“爱卿能有此等认识实乃不辜负朕之期望。”

“不过皇上,我朝也并非一无是处,”

“爱卿此话怎讲”

“洋人虽在工业方面领先我大清许久,但洋人性情终究拖踏怠惰之气,我朝若以夷为师,奋出图强,上下一心,用加倍的辛勤与努力,二十年之后,我朝必焕然一新。”

李鸿章说到这儿,声音着实有些颤抖,是呀,从1840年至1860年,清朝整整浪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也错过了,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挥霍呀,不过还好,自己的到来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李爱卿,美国人对我们所拟订的条件有什么异议吗?”

“美国人基本赞同我朝提出的条件,暂议定总工程费用为1430万两。”

同治点了点头,又问了些无关紧要的事,见李鸿章确实很疲倦了,便示意其下殿休息了。

四日后,经皇帝特许于偏殿召见安东尼,安东尼被引领至礼部研礼,由礼部官员教其跪拜之礼,安东尼对清国让其向皇帝跪拜一项拒不应允,甚至放言“宁负使命,不辱国体”,同治闻奏报后,示下可准其免跪,安东尼遂于当日于偏殿觐见,坐在上位的同治打量着这个来自太平洋东岸的美国人,个子很高,头发卷曲,长而及颈,穿着燕尾服,眼光直视自己,丝毫没有层懦的神情。

“朕闻贵使代表美国政府与我朝商谈铁路修筑事宜”

“的确是这亲,我国本着贵我两国的友好,特派我来洽谈此事,还有约翰逊总统托我问侯皇帝陛下安好”

“那么贵国对我方提出的条件有什么异议吗”

“这个在美国时李大人已与两个公司的代表商讨过了其中的细节,对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报酬粗略估算为1430万两白银,这其中也包括了原料的价钱,只是现在还不知道贵国要修哪能条线路,请皇帝陛下示下”

“拿地图来,”小李子到隔壁偏房取过地图递给安东尼,安东尼展开地图,里面用红线标着从北京到哈尔滨的线路。

“陛下要修的是这条红线所标注的线路吗?”

“正是”同治肯定的说。

“不知贵国何时可以修筑完工”

“这个我现在还不能给陛下准确的答复,必需得等技术人员踏勘后方能得出结论”

“贵使此业对我大清的风土有何感想”

“回陛下,本人此来被严密“保护”了因此未能看到贵国的风土”

同治心说还好地方官员的办事能力还算稳妥,同治笑了笑便没有说什么。

忽然同治想到了什么,便问安东尼“朕听李鸿章说,美国科技新奇,人皆智巧,所造器械极其精良,朕欲请贵国帮助我国建立工业体系,不知贵使可否代为传达”

“这个我自会向总统先生转达”安东尼谦和的回应。

“还有,我朝现正在西北平叛财政拮据,可能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我朝希望可以向贵国借款购买各种机械”

“这个,”安东尼此时终于明白清国皇帝为何单独召见他,原来归根结底是为了借款的事。

“贵使很为难吗”

“这倒不是,但本人此次只是负责铁路一事,关于借款的事,本人只能把皇帝的意愿上报给我国政府,至于批准与否,本人就不好左右了。”

同治心说这些只占便宜不吃亏的美国人,一听到借钱就不干了,不过同治想了一个主意,“贵使可向贵国政府同时转达一个消息,就说从明年开始我朝增产的所有茶叶都会首先卖给美国,当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借款”

“这个我会一同向我国政府转达”

安东尼简直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要知道茶叶可是紧俏货,在那个几乎没有任何饮料的年代,茶叶是具有垄断地位的,如果自己帮美国拿到了茶叶增产的购买权,无异于是大功一件,没想到自己能迫使清国作出这么大的让步,不过他始终搞不懂清国皇帝为什么要修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这条铁路即使修成也不会给清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相反还可能会引起北方邻国的警觉,这个计划着实让人很是费解,不过这些他并不关心,只有达成合同,其它的就不是他要考虑的了。

同治见大事谈完便开口:“贵使一路舟车劳顿先下去吧,小李子引领着安东尼出了偏殿。”

话分两头,李鸿章回到在北京的家,迎侯他的正是他的女儿菊耦。

“爹,一路辛苦,待会让下人去烧水为爹洗尘”

李鸿章连忙摆手道:“不忙,不忙,爹先看看,爹不在的日子,家里有什么变化,”

李鸿章不顾辛劳径直向厅堂走去,在拐角处发现了一幅画,从笔力上判断应该是出自年轻人之手,画上画的是中国的长城,旁边不题了一首诗,与其说是诗,但上下文的对仗并不是很工整,但却写得很大气。

“爹这幅画是我新买的,虽然价钱不贵,但我很喜欢,爹觉得怎么样。”

“爹没什么意见,就在这儿挂着吧,不过你得告诉爹,这幅画是从哪儿来的。”

“这幅画是女儿前些时去天津游玩时在码头偶然买到的,画这幅画的人是今年留洋的学子。”

“哦,”李鸿章便没有再问什么。

三日后,北京紫禁城总理衙门内李鸿章在美国特使安东尼在场的情况下,与两家铁路公司签订了工程合同,由两家公司南北两面共同修筑京哈铁路,朝中大臣虽颇有微词,但终究没有人敢跳出来质疑,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主意是皇上拿的,任谁都无力改变,当天清华周报在头版刊登了这条消息,获悉这一信息的人奔走相告,众人都想知道这铁路与火车究竟是什么东西,小道消息满天飞,一时流言四起,有些好事者有声有色的说,火车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车,铁路嘛大概就是把铁化成水撒在地上变成路,其中有人问那你的意思是,着了火的车在地上跑呗,其中有人说那车总得有牲口拉呀,那用牲口拉何必搞得这么麻烦,其它的解说版本也四起,同治收到这些消息也哭笑不得,只好让来华的美国人和其翻译详细的用中国百姓听得懂的文字形式在报纸上发表,一时间清华周报供不应求,大有到一报难求的地步,工厂不得不加班加点扩大印刷量,由于合同达成,安东尼的使命也已达成,便要启程回国了,临别时同治为隆重起见特意指定恭亲王奕訢相送,见到奕訢前来相送,安东尼多少有些受宠若惊,要知道,恭亲王当时在清朝可属于二号人物,奕訢走上前去几步握住安东尼的手,从怀里掏出一个玉佩交到安东尼手中,并说:“这是皇帝陛下特意让本王交给阁下的,希望阁下为贵我两国的长久合作多尽一份力,最后几个字恭亲王说的很重,安东尼通过翻译也清楚了这最后几个字的份量,其时于公于私安东尼都会尽全力的,安东尼对恭亲王说:“一定会尽自己最大努力的,请皇帝陛下放心“,得到了安东尼的保证,恭亲王便不多说什么了,目送着安东尼乘船驶离了天津。

在签订完合同后,两家公司技术人员在中国的向导和官员的陪同下,一部分在北京郊区查勘,另一部分则去了关外仔细查勘当地的地形,人们都很好奇这些洋人,但在旁边有官兵保护的情况下,百姓也只有远远看的份,而关外则不然,由于大量的关内移民涌向关外,使本来冷清的东北变得忙碌起来,随着第一批移民的到来,部分荒地被开垦,而朝廷的政策又比较宽和,所以大大提高了关内移民的积极性,由于第一拔移民逐渐安顿下来,随后的移民便接踵而来,当地的八旗部队除了平时训练外,更多的时候就是帮助新到的移民安家,当地的官兵也颇有微词,甚至连番上书给朝廷,但朝廷批复此乃国策尔等不要妄议,便不了了之了,但当美国的勘探队员来临时,立即引起了八旗官兵的警觉,还以为是俄国或者英法又打过来了,便马上包围了这伙美国人,随来的官员费了好一阵口舌才解释清楚,官兵这才散去,美国的勘探队也吓了一跳,当官兵知道来的不是英法俄,而是美国人时,立刻表现出了主人应有的热情,惊魂未定的美国人也颇受感动,多年后在一位美国人的回忆录中写道:虽然眼前这些东方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与我们有很大差异,但当得知我们是美国人时,他们跟我们马上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这些衣着不像军人的军此时也表现出了他们难得的友善。”

一切都在同治的掌控中,修铁路只是第一步,后面还要架电线,树电杆,一场长达十年的谋划就此开始。